

规则伴我行 成长不烦恼
市法治报告团 张余津
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与同学们一起交流。我是来自栖霞区检察院的一名退休检察官,主要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今天,我想与同学们谈一谈法律与规则相关的话题。
首先,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法律是什么呢?有同学可能会觉得法律这个词很陌生,离自己很遥远。其实,法律就是一种规则,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规则。同学们想一想,学校里有哪些规则呢?对,比如说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不能大声喧哗,在户外活动时要排好队,遵守活动秩序。生活中有哪些规则呢?同学们看看这些标志你们认识吗?第1个是当心落水,第2个是禁止触摸,第3个标志是当心触电。再比如,大家都知道现在不少地方有疫情,在疫情期间,我们要遵守哪些规则呢?对,在公共场所要记得戴口罩,要配合工作人员测量体温,按照要求做核酸,这是我们在疫情期间要遵守的规则。
讲到这里,我想有的同学是不是心里在想,规则就是管我们的呀,那不要规则是不是更好呢?如果我们不遵守规则,会有什么后果呢?大家来看看这几张图片。是的,你们看这些图片,如果我们不看交通标志,乱闯工地、不戴安全头盔、不走人行横道,就可能会受伤。在疫情期间,如果在公共场所不戴口罩,就可能会被传染病毒而生病。如果没有了规则,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乱糟糟的,你也可能会因为没有了规则而受到伤害。所以,我们的生活能不能离开规则呢?对,不能,就像大树离不开太阳,鱼儿离不开水一样。遵守规则保护他人,也保护了自己。
规则是什么同学们都明白了吧,刚刚我们说到了,法律也是一种规则,但它和学校里、生活中的规则有点不一样,它是国家制定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就像路上的红绿灯一样,告诉我们哪些可以去做,哪些不可以去做,比如,出行时要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言行举止应遵循《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行为活动不能违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权益保障要知晓《未成年人保护法》,违法、犯罪会受到《治安处罚法》、《刑法》的严厉处罚。可以说,法的精神是社会规则的灵魂,因此,在这个时期,懂法、知法、守法尤为重要,要让法律成为我们一生的护身符。
还有一部法律,它比较特殊,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也是“母法”,同学们知道是哪一部法吗?对,它就是《宪法》。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通过一段动画片来认识一下《宪法》。
相信在座的同学们通过这个短片,对于宪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其实,宪法与我们的关系远不止这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地位崇高、无可替代,那应该如何彰显宪法地位呢?咱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就是将有特别意义的日子作为纪念日,比如,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设置的端午节,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放假三天,同学们印象十分深刻。那我们国家的宪法日是在哪一天呢?有的同学可能了解,每年的12月4日是我们的国家宪法日,之所以选这个日子,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宪法就是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的。设立国家宪法日,不只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使宪法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
宪法,是一种威严,也是一种尊重与保护。它既是维护人们权利的武器,又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作为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尊崇宪法、以宪法为行为准则,树立宪法意识。
还有与同学们紧密相关的一部法律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大家知道多少周岁以下是未成年人吗?对,18周岁。爸爸妈妈、学校老师、包括我们检察机关对未成年人有关爱,保护的义务,这是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可以说是未成年人的守护神了。还有民法典,像同学们过年收到的压岁钱是自己花掉还是交给爸爸妈妈呢?我想肯定会有同学是交给爸爸妈妈保管支配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你们还小,爸爸妈妈是作为你们的法定代理人,来帮助你们管理使用这些压岁钱,这是《民法典》规定的。
同学们知道法律是如何保护我们、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吗?下面,我想问同学们几个小问题
1.爸爸妈妈可以不让我们上学吗?答案:法律规定我们享有受教育权。爸爸妈妈应当帮助、保障我们上学。
2.小丽今年7岁,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可以让他一个人在家吗?答案:法律规定我们享有受保护权。不满8周岁的小朋友需要特别的照顾,爸爸妈妈不能让我们一个人,也不能把我们交给不能好好照顾我们的人。
3.小丽经常在别人面前编造小明的坏话,对吗?答案:法律规定我们享有名誉权。言语上的嘲笑会让别人心里很难受,造成伤害,小丽的做法是不对的。
《宪法》《民法典》《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很多法律都与同学们密切相关,规定了同学们可以做的很多事情,如果别人禁止我们做这些事情,就是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根据对社会危害性的不同,这些惩罚也会有轻有重,如果是一般违法行为,那么惩罚相对较轻,如果是违反了《刑法》,涉嫌刑事犯罪了,那惩罚就相对较重了。
其中,一般违法行为就是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规定,只是受民事的、经济的、行政的等方面非刑罚制裁方式的处罚。如:有的学生在上学的路上毁坏路边的小树,违反《森林法》,有的在家放羊牛将别人的庄稼损坏,有的将别人停放在路边的汽车损坏,有的将街道、公园里的公共设施损坏等。特别常见的是有的同学上学、放学时骑自行车不走自行车道,而是几个人并排骑着自行车在公路上互相追逐,违反了《道路交通管理法》。这都是违法现象,这些现象不一定非得判刑抓进监狱,可以罚款、拘留。如果情节严重,构成犯罪,那就要受到刑法的制裁。不过,我们应当看到,一般违法行为同犯罪行为之间的共同点,都是对社会有危害性的行为,只是轻重不同而已;都是违法行为,只是受法律制裁的方式不同,严厉程序不同而已。由此可见,一般违法任其发展,有可能转变为犯罪。如某学生,平常偷拿同学的笔、工具书等学习用品,后为发展到翻墙入室盗窃,开始是一般违法行为,出于教育、挽救的角度,学校进行教育,后来触犯刑法,就要由公安机关处理,受法律的制裁。
所以,法律不仅仅会告诉我们哪些可以做,还会告诉我们哪些行为不可以做,如果做了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比如会被关进监狱,失去自由,更严重的,还会失去生命。所以,学习了解法律,不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同学们现在了解了讲规则、守法律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要如何应用这种理念呢?下面,我就交通、饮食、校园安全、个人安全等方面再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下。
首先我想与同学们谈谈交通安全。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五分钟的时间可以发生什么呢?跑完1公里?写完一道数学题?对着天空发一会儿神?亦或者永远地失去一条鲜红的生命。
其实,在交通方面,有时只要一个眼神,一份遵守,便可以换回一条生命,中国的一项数据表明,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人因车祸伤残,平均每五分钟就有一人因车祸死亡,平均每天有300人左右因车祸永远地合上了双眼。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思考,为什么会有很多交通事故发生在不经意之间,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够尽量避免呢?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有些同学并没有很好的遵守交通法规,比如在上下学的路上任意穿行、闯红灯、过马路时相互打闹等,这样很容易诱发交通事故。
同学们如果遇到路上车辆稀疏,而此时又正好是红灯,周围的人都无视了信号灯横穿马路,那么你会怎么做呢?是等绿灯亮起,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横穿马路呢?我希望大家可以选择前者,这样可能会耽误一点时间,但你做到了对法规保持敬畏,对生命保持尊重,更保障了自己的生命安全。红灯短暂而生命长久,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交通规则,加强安全意识,树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当我们徒步行走于人来车往的马路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过马路时,多一份谦让与耐心,不闯红灯,走人行横道,绝不能为贪一时之快,横穿马路。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不乱闯机动车道;不得逆向行驶;不乱穿马路,不乱闯机动车道,路口遇红灯要遵守信号停在停车线以内,千万不要在路口游弋,更不能在斑马线上骑行。
遵章守纪,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当我们能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饮食安全相关的话题。同学们每天一定很期待放学能够大快朵颐、尽情享受美食吧。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还有句古话:病从口入。食品的质量不安全,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所以我们国家针对饮食方面,也有着许多法律法规,比如《食品安全法》,它就详细规定了什么东西是禁止生产、售卖的,食品标签上应该注明哪些信息等。所以,同学们吃东西也要遵循章法,不能乱吃一气,还要明辨什么东西可以买,什么东西可以吃。
那面对食品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一、自我防护要加强。食用食物前,要一闻二看三品。发现食物变色、变味、感官性状异常,应立即停止食用。二、就餐环境要卫生。不到流动摊点和卫生条件差的餐馆就餐,应选择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或《小餐饮登记证》且卫生条件好的餐馆就餐。三、每日膳食要均衡。要合理搭配米、面、油、肉、蛋、奶、蔬菜、水果等,不食用“高盐、高糖、高油”等不利于健康的食物。四、购买食品要注意。购买食品要注意查看标签标识,不购买过期、包装破损和感官性状异常食品,不购买“五毛”食品和“三无”食品(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无质量合格证)。五、杜绝浪费莫忘记。要珍惜粮食、文明消费,崇尚节约,抵制铺张浪费。六、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的餐具洗净消毒,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
如果发生食物中毒,我们要遵循《食物中毒防控指南》,千万不要恐慌,剧烈呕吐、腹泻,同时伴有中上腹部疼痛。食物中毒者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下陷自乱阵脚,可以采取以下四步应急措施:一、饮水:立即饮用大量干净的水,对毒素进行稀释。二、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三、就医:如情况紧急须马上到医院就医或拨打120请求帮助。四、处理:将引起中毒的饮食进行有效处理,避免更多的人受害。
当然,在食品安全方面,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大家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一些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了解一些食品安全科普小知识,从而让我们健健康康的成长。
下面,还有一些与同学们人身安全相关的话题。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学校安全吗?大部分同学们是幸运的,但在我们的身边,有些同学却未必那些幸运。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遭遇了校园欺凌,对他们而言,校园不再安全,对他们而言,可爱的同学变成了拿起刀、抡起拳头的“小霸王”。
其实,校园生活是非常美好的,但相处中发生小摩擦在所难免,产生矛盾时一定要正确面对,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校园欺凌。校园欺凌也称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校园欺凌包括身体、语言、网络、关系等方面的伤害,特点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多欺少、以暴制暴、威逼利诱、因小事大打出手等。另外,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孤立别人,语言羞辱,恶作剧侮辱等软暴力、冷暴力的行为也属于校园欺凌。
和同学们聊聊一个校园欺凌的案例:小明是一名在校生,经常受到同学大刚的欺负,所谓的欺负,在别的同学看来也只是很小的摩擦,比如,时不时被大刚推搡一下、言语上嘲笑、差遣干活等等,日积月累,渐渐成为长期压抑小明的痛苦。有一天,大刚让小明给自己买包烟,小明拒绝了,大刚心生不满,放学后拦住小明,两人发生了冲突,打斗中小明用小刀捅伤了大刚,小明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这个案件告诉我们,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没有赢家!
校园欺凌中一般有三类人群,一是欺凌者,二是被欺凌者,三是旁观者。那么,面临校园欺凌,我们该怎么做呢?
作为被欺凌者,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发生了轻微矛盾要懂得谦让;上下学结伴而行、避免落单;如有伤口,及时到校医务室或者医院处理。二要寻求帮助:及时告知老师、家长。有必要时要寻求法律的保护。不能以暴制暴、以牙还牙,恶意报复只会雪上加霜。三要机智应对:如果在校外遇到,要大声呼救,或者假装顺从,拖延时间,寻找机会拨打110。
作为欺凌者,我给你们的忠告是:学会尊重和善待他人。每个人都无权侵犯他人的权利,否则会受到法律的惩处。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习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要控制好自己的小宇宙,找到情绪发泄的正常出口,打打篮球、踢踢足球、听听音乐都是很好的方式。
作为旁观者,当你看到校园欺凌现象的时候请你在确保自己人身安全的情况下,为受欺凌者提供帮助,不要成为冷漠的旁观者,因为下一个受欺负的可能就是你自己。在校园欺凌中,没有谁是真正的旁观者。
最后,我们还要学习一些遇到危险时如何应对的小锦囊。
金庸先生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险恶。”面对躲藏在暗处的犯罪分子和随时可能发生的不法侵害,同学们要修炼好自我保护的武林秘籍,在最美丽的年华里平安成长。
当我们遭遇危险,比如,被抢劫、绑架、勒索、拘禁等暴力型侵害时要牢牢记住“生命第一、财产第二”,尽最大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不要“硬碰硬”。一是舍财保命。空手夺白刃的场景只会在出现在武侠片中,现实中,如果给钱就能逃命,千万不要以命相博。二是趁机逃跑。如果身处公众场所,周围人很多,你可以大声呵斥,趁其不备向人多的地方跑,并大声呼救,寻求周围人的帮助。三是不要逞强。如果周围比较偏僻,犯罪分子凶恶,要暂时顺从对方,争取同情,避免受到更大的伤害。四是耐心周旋。尽量平稳心情,保存好体力,不要轻易激怒对方,静下心来寻找、创造,报警、呼救、求助的机会。五是保守秘密。不要轻易透露有效信息,不要向坏人轻易暴露任何关于自己实际情况的细节线索,谨防被利用。六是及时报案。记住坏人的相貌、体型、口音、着装等重要特征,离开现场后,尽量记住经历、大概时间、标志性建筑、坏人数量、现场特点等,第一时间报案,方便警察及时破案或解救自己的同伴。七是巧妙求救。事先和亲人约定好求救暗号,在被胁迫的情况下,如果有机会电话联系家人,说出暗号可以增加被救助的几率;如果联系不上,要仔细考虑下一个电话打给谁,谁会第一个做出最快反应。同学们,如果你的朋友和你电话时前言不搭后语,请耐性听他说完,或许你就是他获救的希望。
再比如,遇到“怪叔叔”、“怪阿姨”怎么办?近几年来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让我们感到十分揪心。司法机关一直把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严惩的对象。检察机关办案发现,性侵地点既有在校外,也有在校内;性侵时间既有在晚上,也有在白天;性侵犯罪分子既有同学、亲戚、邻居、教职员工等熟人,也有刚刚认识的朋友或者陌生人;被侵害的多数是女孩,但也有男孩。我们还发现,性侵犯罪有两成多发生在宾馆。同学们要始终绷紧预防性侵这根弦。一方面要提高警惕,注意远离相对危险的环境和复杂的场所。比如,夜晚出门时尽量有成年人陪同或者结伴出行,尽量避免与陌生人搭讪,不要与校外不良人员交往,不要到宾馆去见陌生人等。另一方面要学会应对突发情况和在危险环境下自救、求救的方法。万一有不法侵害发生,要努力做到冷静、勇敢、机智,想办法尽快离开侵害现场,想办法向周围人群求救,采取各种方法保护好自己。同时不要隐瞒受侵害的事实,要第一时间给家长说,向老师、学校报告,向公安机关报案,决不能让坏人逍遥法外。比如,王某在书店内对一名10岁的女学生进行猥亵。该女学生将情况及时告诉了妈妈,王某被法院以猥亵儿童罪判刑。这个案例中,小女孩就非常勇敢,正是她及时告诉妈妈,才让犯罪分子受到应有惩罚。
同学们,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我衷心希望今天我讲的这些内容能够走进大家的心里,得到大家最大的认同,真正做到心有敬畏,行有所止。谢谢大家!
首先,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法律是什么呢?有同学可能会觉得法律这个词很陌生,离自己很遥远。其实,法律就是一种规则,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规则。同学们想一想,学校里有哪些规则呢?对,比如说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不能大声喧哗,在户外活动时要排好队,遵守活动秩序。生活中有哪些规则呢?同学们看看这些标志你们认识吗?第1个是当心落水,第2个是禁止触摸,第3个标志是当心触电。再比如,大家都知道现在不少地方有疫情,在疫情期间,我们要遵守哪些规则呢?对,在公共场所要记得戴口罩,要配合工作人员测量体温,按照要求做核酸,这是我们在疫情期间要遵守的规则。
讲到这里,我想有的同学是不是心里在想,规则就是管我们的呀,那不要规则是不是更好呢?如果我们不遵守规则,会有什么后果呢?大家来看看这几张图片。是的,你们看这些图片,如果我们不看交通标志,乱闯工地、不戴安全头盔、不走人行横道,就可能会受伤。在疫情期间,如果在公共场所不戴口罩,就可能会被传染病毒而生病。如果没有了规则,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乱糟糟的,你也可能会因为没有了规则而受到伤害。所以,我们的生活能不能离开规则呢?对,不能,就像大树离不开太阳,鱼儿离不开水一样。遵守规则保护他人,也保护了自己。
规则是什么同学们都明白了吧,刚刚我们说到了,法律也是一种规则,但它和学校里、生活中的规则有点不一样,它是国家制定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就像路上的红绿灯一样,告诉我们哪些可以去做,哪些不可以去做,比如,出行时要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言行举止应遵循《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行为活动不能违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权益保障要知晓《未成年人保护法》,违法、犯罪会受到《治安处罚法》、《刑法》的严厉处罚。可以说,法的精神是社会规则的灵魂,因此,在这个时期,懂法、知法、守法尤为重要,要让法律成为我们一生的护身符。
还有一部法律,它比较特殊,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也是“母法”,同学们知道是哪一部法吗?对,它就是《宪法》。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通过一段动画片来认识一下《宪法》。
相信在座的同学们通过这个短片,对于宪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其实,宪法与我们的关系远不止这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地位崇高、无可替代,那应该如何彰显宪法地位呢?咱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就是将有特别意义的日子作为纪念日,比如,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设置的端午节,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放假三天,同学们印象十分深刻。那我们国家的宪法日是在哪一天呢?有的同学可能了解,每年的12月4日是我们的国家宪法日,之所以选这个日子,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宪法就是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的。设立国家宪法日,不只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使宪法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
宪法,是一种威严,也是一种尊重与保护。它既是维护人们权利的武器,又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作为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尊崇宪法、以宪法为行为准则,树立宪法意识。
还有与同学们紧密相关的一部法律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大家知道多少周岁以下是未成年人吗?对,18周岁。爸爸妈妈、学校老师、包括我们检察机关对未成年人有关爱,保护的义务,这是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可以说是未成年人的守护神了。还有民法典,像同学们过年收到的压岁钱是自己花掉还是交给爸爸妈妈呢?我想肯定会有同学是交给爸爸妈妈保管支配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你们还小,爸爸妈妈是作为你们的法定代理人,来帮助你们管理使用这些压岁钱,这是《民法典》规定的。
同学们知道法律是如何保护我们、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吗?下面,我想问同学们几个小问题
1.爸爸妈妈可以不让我们上学吗?答案:法律规定我们享有受教育权。爸爸妈妈应当帮助、保障我们上学。
2.小丽今年7岁,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可以让他一个人在家吗?答案:法律规定我们享有受保护权。不满8周岁的小朋友需要特别的照顾,爸爸妈妈不能让我们一个人,也不能把我们交给不能好好照顾我们的人。
3.小丽经常在别人面前编造小明的坏话,对吗?答案:法律规定我们享有名誉权。言语上的嘲笑会让别人心里很难受,造成伤害,小丽的做法是不对的。
《宪法》《民法典》《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很多法律都与同学们密切相关,规定了同学们可以做的很多事情,如果别人禁止我们做这些事情,就是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根据对社会危害性的不同,这些惩罚也会有轻有重,如果是一般违法行为,那么惩罚相对较轻,如果是违反了《刑法》,涉嫌刑事犯罪了,那惩罚就相对较重了。
其中,一般违法行为就是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规定,只是受民事的、经济的、行政的等方面非刑罚制裁方式的处罚。如:有的学生在上学的路上毁坏路边的小树,违反《森林法》,有的在家放羊牛将别人的庄稼损坏,有的将别人停放在路边的汽车损坏,有的将街道、公园里的公共设施损坏等。特别常见的是有的同学上学、放学时骑自行车不走自行车道,而是几个人并排骑着自行车在公路上互相追逐,违反了《道路交通管理法》。这都是违法现象,这些现象不一定非得判刑抓进监狱,可以罚款、拘留。如果情节严重,构成犯罪,那就要受到刑法的制裁。不过,我们应当看到,一般违法行为同犯罪行为之间的共同点,都是对社会有危害性的行为,只是轻重不同而已;都是违法行为,只是受法律制裁的方式不同,严厉程序不同而已。由此可见,一般违法任其发展,有可能转变为犯罪。如某学生,平常偷拿同学的笔、工具书等学习用品,后为发展到翻墙入室盗窃,开始是一般违法行为,出于教育、挽救的角度,学校进行教育,后来触犯刑法,就要由公安机关处理,受法律的制裁。
所以,法律不仅仅会告诉我们哪些可以做,还会告诉我们哪些行为不可以做,如果做了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比如会被关进监狱,失去自由,更严重的,还会失去生命。所以,学习了解法律,不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同学们现在了解了讲规则、守法律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要如何应用这种理念呢?下面,我就交通、饮食、校园安全、个人安全等方面再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下。
首先我想与同学们谈谈交通安全。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五分钟的时间可以发生什么呢?跑完1公里?写完一道数学题?对着天空发一会儿神?亦或者永远地失去一条鲜红的生命。
其实,在交通方面,有时只要一个眼神,一份遵守,便可以换回一条生命,中国的一项数据表明,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人因车祸伤残,平均每五分钟就有一人因车祸死亡,平均每天有300人左右因车祸永远地合上了双眼。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思考,为什么会有很多交通事故发生在不经意之间,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够尽量避免呢?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有些同学并没有很好的遵守交通法规,比如在上下学的路上任意穿行、闯红灯、过马路时相互打闹等,这样很容易诱发交通事故。
同学们如果遇到路上车辆稀疏,而此时又正好是红灯,周围的人都无视了信号灯横穿马路,那么你会怎么做呢?是等绿灯亮起,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横穿马路呢?我希望大家可以选择前者,这样可能会耽误一点时间,但你做到了对法规保持敬畏,对生命保持尊重,更保障了自己的生命安全。红灯短暂而生命长久,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交通规则,加强安全意识,树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当我们徒步行走于人来车往的马路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过马路时,多一份谦让与耐心,不闯红灯,走人行横道,绝不能为贪一时之快,横穿马路。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不乱闯机动车道;不得逆向行驶;不乱穿马路,不乱闯机动车道,路口遇红灯要遵守信号停在停车线以内,千万不要在路口游弋,更不能在斑马线上骑行。
遵章守纪,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当我们能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饮食安全相关的话题。同学们每天一定很期待放学能够大快朵颐、尽情享受美食吧。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还有句古话:病从口入。食品的质量不安全,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所以我们国家针对饮食方面,也有着许多法律法规,比如《食品安全法》,它就详细规定了什么东西是禁止生产、售卖的,食品标签上应该注明哪些信息等。所以,同学们吃东西也要遵循章法,不能乱吃一气,还要明辨什么东西可以买,什么东西可以吃。
那面对食品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一、自我防护要加强。食用食物前,要一闻二看三品。发现食物变色、变味、感官性状异常,应立即停止食用。二、就餐环境要卫生。不到流动摊点和卫生条件差的餐馆就餐,应选择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或《小餐饮登记证》且卫生条件好的餐馆就餐。三、每日膳食要均衡。要合理搭配米、面、油、肉、蛋、奶、蔬菜、水果等,不食用“高盐、高糖、高油”等不利于健康的食物。四、购买食品要注意。购买食品要注意查看标签标识,不购买过期、包装破损和感官性状异常食品,不购买“五毛”食品和“三无”食品(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无质量合格证)。五、杜绝浪费莫忘记。要珍惜粮食、文明消费,崇尚节约,抵制铺张浪费。六、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的餐具洗净消毒,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
如果发生食物中毒,我们要遵循《食物中毒防控指南》,千万不要恐慌,剧烈呕吐、腹泻,同时伴有中上腹部疼痛。食物中毒者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下陷自乱阵脚,可以采取以下四步应急措施:一、饮水:立即饮用大量干净的水,对毒素进行稀释。二、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三、就医:如情况紧急须马上到医院就医或拨打120请求帮助。四、处理:将引起中毒的饮食进行有效处理,避免更多的人受害。
当然,在食品安全方面,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大家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一些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了解一些食品安全科普小知识,从而让我们健健康康的成长。
下面,还有一些与同学们人身安全相关的话题。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学校安全吗?大部分同学们是幸运的,但在我们的身边,有些同学却未必那些幸运。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遭遇了校园欺凌,对他们而言,校园不再安全,对他们而言,可爱的同学变成了拿起刀、抡起拳头的“小霸王”。
其实,校园生活是非常美好的,但相处中发生小摩擦在所难免,产生矛盾时一定要正确面对,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校园欺凌。校园欺凌也称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校园欺凌包括身体、语言、网络、关系等方面的伤害,特点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多欺少、以暴制暴、威逼利诱、因小事大打出手等。另外,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孤立别人,语言羞辱,恶作剧侮辱等软暴力、冷暴力的行为也属于校园欺凌。
和同学们聊聊一个校园欺凌的案例:小明是一名在校生,经常受到同学大刚的欺负,所谓的欺负,在别的同学看来也只是很小的摩擦,比如,时不时被大刚推搡一下、言语上嘲笑、差遣干活等等,日积月累,渐渐成为长期压抑小明的痛苦。有一天,大刚让小明给自己买包烟,小明拒绝了,大刚心生不满,放学后拦住小明,两人发生了冲突,打斗中小明用小刀捅伤了大刚,小明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这个案件告诉我们,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没有赢家!
校园欺凌中一般有三类人群,一是欺凌者,二是被欺凌者,三是旁观者。那么,面临校园欺凌,我们该怎么做呢?
作为被欺凌者,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发生了轻微矛盾要懂得谦让;上下学结伴而行、避免落单;如有伤口,及时到校医务室或者医院处理。二要寻求帮助:及时告知老师、家长。有必要时要寻求法律的保护。不能以暴制暴、以牙还牙,恶意报复只会雪上加霜。三要机智应对:如果在校外遇到,要大声呼救,或者假装顺从,拖延时间,寻找机会拨打110。
作为欺凌者,我给你们的忠告是:学会尊重和善待他人。每个人都无权侵犯他人的权利,否则会受到法律的惩处。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习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要控制好自己的小宇宙,找到情绪发泄的正常出口,打打篮球、踢踢足球、听听音乐都是很好的方式。
作为旁观者,当你看到校园欺凌现象的时候请你在确保自己人身安全的情况下,为受欺凌者提供帮助,不要成为冷漠的旁观者,因为下一个受欺负的可能就是你自己。在校园欺凌中,没有谁是真正的旁观者。
最后,我们还要学习一些遇到危险时如何应对的小锦囊。
金庸先生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险恶。”面对躲藏在暗处的犯罪分子和随时可能发生的不法侵害,同学们要修炼好自我保护的武林秘籍,在最美丽的年华里平安成长。
当我们遭遇危险,比如,被抢劫、绑架、勒索、拘禁等暴力型侵害时要牢牢记住“生命第一、财产第二”,尽最大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不要“硬碰硬”。一是舍财保命。空手夺白刃的场景只会在出现在武侠片中,现实中,如果给钱就能逃命,千万不要以命相博。二是趁机逃跑。如果身处公众场所,周围人很多,你可以大声呵斥,趁其不备向人多的地方跑,并大声呼救,寻求周围人的帮助。三是不要逞强。如果周围比较偏僻,犯罪分子凶恶,要暂时顺从对方,争取同情,避免受到更大的伤害。四是耐心周旋。尽量平稳心情,保存好体力,不要轻易激怒对方,静下心来寻找、创造,报警、呼救、求助的机会。五是保守秘密。不要轻易透露有效信息,不要向坏人轻易暴露任何关于自己实际情况的细节线索,谨防被利用。六是及时报案。记住坏人的相貌、体型、口音、着装等重要特征,离开现场后,尽量记住经历、大概时间、标志性建筑、坏人数量、现场特点等,第一时间报案,方便警察及时破案或解救自己的同伴。七是巧妙求救。事先和亲人约定好求救暗号,在被胁迫的情况下,如果有机会电话联系家人,说出暗号可以增加被救助的几率;如果联系不上,要仔细考虑下一个电话打给谁,谁会第一个做出最快反应。同学们,如果你的朋友和你电话时前言不搭后语,请耐性听他说完,或许你就是他获救的希望。
再比如,遇到“怪叔叔”、“怪阿姨”怎么办?近几年来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让我们感到十分揪心。司法机关一直把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严惩的对象。检察机关办案发现,性侵地点既有在校外,也有在校内;性侵时间既有在晚上,也有在白天;性侵犯罪分子既有同学、亲戚、邻居、教职员工等熟人,也有刚刚认识的朋友或者陌生人;被侵害的多数是女孩,但也有男孩。我们还发现,性侵犯罪有两成多发生在宾馆。同学们要始终绷紧预防性侵这根弦。一方面要提高警惕,注意远离相对危险的环境和复杂的场所。比如,夜晚出门时尽量有成年人陪同或者结伴出行,尽量避免与陌生人搭讪,不要与校外不良人员交往,不要到宾馆去见陌生人等。另一方面要学会应对突发情况和在危险环境下自救、求救的方法。万一有不法侵害发生,要努力做到冷静、勇敢、机智,想办法尽快离开侵害现场,想办法向周围人群求救,采取各种方法保护好自己。同时不要隐瞒受侵害的事实,要第一时间给家长说,向老师、学校报告,向公安机关报案,决不能让坏人逍遥法外。比如,王某在书店内对一名10岁的女学生进行猥亵。该女学生将情况及时告诉了妈妈,王某被法院以猥亵儿童罪判刑。这个案例中,小女孩就非常勇敢,正是她及时告诉妈妈,才让犯罪分子受到应有惩罚。
同学们,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我衷心希望今天我讲的这些内容能够走进大家的心里,得到大家最大的认同,真正做到心有敬畏,行有所止。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