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日常安全意识,避免过失带来伤害
市法治报告团 杨志浩
  【学生分析】
  初、高中学生年龄在12-1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末期,也是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期,人体生理发育趋向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学业上,中学的课程和知识点骤然增多,学习负担和压力加大,极易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应。这些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和紧张的学习节奏,容易使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产生逆反、抑郁、逞能、过度自信等多种不良心态和行为,因而,发生一些日常意外事故的概率比较高,其中多数原因是没有参加系统的有关法律、法规学习、考核,独自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安全意识淡薄,对行为规则一知半解,对自身行为盲目自信,对事故的危害及后果认识不足,出行极易疏忽大意,产生违法违章现象,容易导致多种意外事故和伤害。
  【教学重点】
  针对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从“懂法规、知危害、会避险”入手,教育引导他们增强日常安全法规意识,掌握基本安全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通过安全形势和案例分析,让大家明白什么是?为什么?怎么做才能避免过失带来伤害的道理。特别对过马路、骑车有三个风险,严防“鬼探头”、“开门杀”、摒弃出行陋习,学会防溺水、踩踏、自救的本领,成为彬彬有礼的出行人和宣传员。
  【综合设计思路】
  下面我们以PPT播放的形式,着重介绍中学生日常主要安全常识和法治避险方法,一是从过马路、骑车、开启车门有危险;二是行进中低头玩手机严重危害;三是防范溺水事故的措施;四是避免踩踏事件带来的伤害;五是人员意外伤害时的紧急救助措施等五个方面入手,用多媒体课件解读。以音、视频为教学载体,互动交流、以事件说故事,以案释法、增强理解,达到寓教于乐,益于领悟的效果。(1、播放讲课录像,时间28分钟;2、36张幻灯片分段录像;3、图文稿PPT课件,视频播放需Windows Media Player软件支持)
  【教学过程】
  一、过马路、骑车、开启车门有危险,你知道吗?(导入视频3分钟)
  1、过马路有危险,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
  同学们:当行人过斑马线时有车停下让行,此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只要快速通过就是对于这份礼节的回应。那么,你是否知道这样做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吗?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名女士要从斑马线上通过,这里我们发现第一车道内有小汽车停车让行。此时,如果你有三个选项,你会选择哪一项呢?A.车让人,人抓紧小跑通过;B.在路边等待;C.边走边停边看,小心通过。相信您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但是如果你选择了第一种方式,那么危险就离你不远了。当你准备步行通过斑马线时,发现有车停下来让你,出于礼貌,你得抓紧通过斑马线,然后小跑,可是让你的车辆恰好遮挡了快车道视线后方,白车并没有发现,也未减速观察,而你又急于通过,结果导致了“鬼探头”事故的发生。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如果选择第三种,那您就是正确的,当有车停下来,让你你也不要加速通过,应该边走边看,再次观察来车方向,先看左侧来车,再看右侧来车,确认安全后方可通过。
  再让我们来看看另一组类似的案例:一天,张某驾车沿大道由北向南行驶至某医院门口路段时,与沿人行横道由西向东行驶的陈某驾驶的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事故造成陈某脾脏破裂,多发性肋骨骨折。张某驾驶机动车途经人行横道,时速达60公里每小时,加速通过人行横道线,而陈某驾驶电动自行车在人行横道未下车推行,未注意观察,导致“鬼探头”事故的发生。通过上述两起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行人在通过斑马线时有绝对的优先权,但是,同学们一定要知道也存在着诸多风险:
  第一,机动车驾驶人未减速避让的风险。多辆机动车同向行驶中临近斑马线时,存在车辆间视线相互遮挡情况,发生“鬼探头”事故;
  第二,非机动车在斑马线上行驶的风险。非机动车驾驶人认为自己在斑马线通行,具有与行人同样的优先通行权,放松了两侧观察,贸然加快通行酿成事故;
  第三,行人在斑马线通行时未注意的风险。行人在斑马线通行时具有优先通行权,往往忽视交通安全,走路不注意观察,猛跑或者摆弄手机,除了上述我们所讲的行人在斑马线上需要注意的事项外,作为驾驶员也要时刻警惕斑马线上随时出现的“鬼探头”,途经斑马线时,一定要减速慢行,停车礼让。我们驾驶电动自行车时也应遵循这个规则哟。
  互动教学:怎样看懂路口的多项位信号指示(看图说话)
  2、在避免“鬼探头”的情况下,还要防止“开门杀”。骑车上路不注意观察。一名中学生骑车上路,撞在车门上,造成翻滚受伤。因此,骑车上路时一定要注意观察,谨慎骑车,中速行驶。经过车门时要保持距离,防止车门突然开启,撞击受伤;那么,乘坐车辆开启车门时,要在驾驶员观察指导下,先开启一点车缝观望、确认无碍后,方可开门下车,防止因车门突然开启导致“开门杀”。
  互动教学:乘车如何安全开启车门(看图说话)
  警示:斑马线不等同于安全线,行人在过斑马线时,一定要注意观察,不争不抢,避免“鬼探头”,开车门谨防“开门杀”。
  3、驾驶电动自行车必须年满16周岁,你知道吗?(导入视频27秒)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规定:驾驶电动自行车必须年满16周岁。电动平衡车禁止上路骑行。同学们一定要牢记哦!请看一少年违法骑电动车上路惨遭不幸。一名骑电动自行车的少年,在机动车道骑行时,没有注意到左右方向来车,只顾向前,并在转弯后渐渐向马路中央的机动车道靠近,而一辆蓝色货车从他后方直行,少年骑车轨迹正好处于蓝色货车视角盲区,惨剧就这样发生了。被撞孩子年仅14岁。
  警示:不满16周岁不准驾驶电动自行车!
  互动教学:如何正确骑自行车(看图说话)
  4、驾驶机动车,包括摩托车必须年满18周岁,并取得驾驶证,方可驾车上路,你知道吗?(导入视频54秒)
  同学们,让我们来看,新闻记者关注的一起两名高中生发生惨烈交通事故的现场。事故发生在一隧道,当记者赶到现场的时候,就看到了路面有一滩的血迹,而且有一辆摩托车倒在地上,根据目击者的描述:当时120救护车拉走的一位伤者,还穿着校服,那么这起事故是如何发生的?伤者现在的情况又怎么样呢?我们共同来了解。记者晚上8:30来到了事故发生地,在这儿看到路面上有大摊的血迹,事故交警已经赶到了现场。了解到:车上共有两个人,他们骑着这辆白色的车,经过下穿通道,突然发生了事故,能看到地面上留有轮胎印和刹车痕迹。6:15左右,估计那会儿刚放学,记者靠近现场后看到,倒在地上的是一辆摩托车儿,周围并没有其他的设施、车辆和人员。据路人描述,被120拉走的伤者穿着校服,一人当场就没有了生命体征,另一人情况不明。
  学校老师赶到现场,讲学校不让学生骑电动车,更别说是摩托车了。出事的是一名中学在校的高二学生。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驾驶员必须年满18周岁,而且要经过培训和考核,领取驾驶执照方可驾车出行。
  这样的意外让每个人都特别的痛心啊。很多人都在问,如果当时孩子没有骑摩托车,没有出现在不该出现的道路上,如果他们当时有佩戴头盔,这样的意外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呢?前车之鉴啊,血的教训足以让我们警醒了。
  警示:违法驾车出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亡羊补牢晚矣!
  5、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看戴头盔究竟有多重要!(导入视频30秒)
  233国道发生一起电动车与轿车相撞事故,由于轿车车速较快,电动车骑手被撞腾空后摔倒,电动车也划出了几十米远。幸运的是,骑手佩戴头盔,头部伤势较轻;再看一辆直行的轿车在通过路口时,与一辆正在转弯的电动车发生了碰撞,由于骑手没戴头盔,倒地时头部受到重创,最终不治身亡。两名骑手当中戴头盔的平安无事,另外一位则因为没有戴头盔,头部遭到重创,最终因为颅脑损伤去世。由此可见戴头盔的重要性
  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规定:只允许搭载16岁以下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也应佩戴头盔。这主要是考虑电动车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2019年南京市发生的死亡交通事故中,涉及电动自行车的占49.9%,81.6%的骑乘人员死于颅脑受损,死者中95%以上,未佩戴头盔,而正确佩戴头盔的骑乘人员在交通事故中无一死亡。
  警示:依法正确佩戴头盔是保护生命、降低风险的有效举措。
  6、驾驶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逆向行驶十分危险,你知道吗?(导入视频34秒)
  为了赶时间,抄近路逆行,结果被卷入了公交车的车底。这样惊险的一幕发生在街头,我们来看一下事故视频:当时一辆公交车行驶到路口实施右拐弯时,一辆沿着大道由南向北逆行的电动车突然出现,两车避让不及发生碰撞,电动车驾驶员连人带车被卷入公交车车底。好在电动车驾驶人在即将被后轮碾压时,公交车驾驶员及时刹住了车,有惊无险。女中学生逆行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负事故主要责任。电动车驾驶人17岁,某地高中女学生。事发当时,她为了赶着去上学,选择逆行抄近路,结果不慎发生车祸、住进医院、误了学业、急坏了家人。
  警示:守法保护人们出行安全,违法极易酿成人生悲剧!
  7、驾驶车辆在道路上附身并行、追逐、曲折竞驶非常危险,你知道吗?(导入视频48秒)
  经常可以看到身穿校服的中学生在骑车放学回家途中存在着相互追逐,嬉戏打闹,并排骑行及逆向行驶,不能按规定车道行驶,车速过快,而引发相撞的交通事故。有的甚至勾肩搭背在人来车往的马路上表演杂技,还有的学生骑车玩手机,边骑车边吃零食,面对机动车和其他车辆,他们视若无睹。中学生这个阶段,意识行为不够成熟,自我管控能力较差,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很容易违反交通法规,引发交通事故。
  警示:同学们参与交通,一个小小的随意,往往会带来惨痛的后果!
  二、行进中低头玩手机严重危害
  手机低头族,莫把生命当儿戏(导入视频2分钟4秒)
  吃饭不离手机,睡觉不离手机,走路也不离手机,甚至有人骑车、驾车也玩起了手机,置生命于不顾!极其危险!
  场景一:
  在某地图书馆站内,一名女同学走路的时一脚踩空。随后踉跄几步,从二十多级台阶重重的摔到地面上。当回放这段视频并定格在画面一开始时,可以发现,这位女子当时正在低头看手机。据了解,这名女子脸部受伤。路过的乘客急忙上前帮忙,工作人员随即也赶来为他进行前期伤口处理。随后,女子被120紧急送往医院救治。这样的一幕让很多路人表示心疼。
  警示:这样的不良习惯绝非个例,应引起足够警觉!(导入视频15秒)
  场景二:
  这样的悲剧近年来并不少见。去年三月,某地一名司机张某。以一百二十公里巡航定速在高速路隧道中发生意外,撞上隧道壁当场身亡。警察从他手机记录中发现,他在驾车的三十四分钟里,用手机发信息、接打电话共计三十次。
  警示:生命只有一次,死者不能复生!(导入视频20秒)
  场景三:
  一次,一男子只顾玩手机,不小心落入池塘里,还被卡在了清水平台的栏杆间,幸亏落水时手机还攥在手里,自己拨打了报警电话求助。不分场合玩手机也会伤及他人;再看,摩托车驾驶员林某边骑车边看手机,撞上了前方过马路的一对母女;还有一位家长接孩子放学,孩子坐上车,她却玩起了手机,结果骑到半路发现孩子没了,赶紧报警。调取监控发现,孩子在校门口自己下了车,最终在学校传达室找到了孩子。
  警示:莫要悲剧发生后才追悔莫及!
  低头摆弄手机事故隐患频发(导入视频20秒)。同学们,安全走路很重要,行走时看书玩手机是十分有害的!大家看:一边走路一边低头玩手机、打电话、发微信,严重分散注意力,出现视野盲区。这类问题,时常造成碰人、碰树、碰电线杆,致伤致残,若是走到快车道,如果车辆避让不及,就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警示:一定要保持警惕,从中吸取教训哦!
  三、防范溺水事故的措施
  (一)防溺水,做到“六不准”:
  每年暑期,我们一定要汲取深刻而惨痛的教训!首先,要认识到:1、认识到暑期频发溺水事故;2、知道危险水域主要有哪些;3、明白野外水域为什么危险;4、防止溺水要牢记四点要求。
  1、认识到暑期频发溺水事故
  案例一:北京永定河发生溺水身亡悲剧(导入视频30秒)
  6月19号下午在北京永定河畔,三个儿童在河道内玩耍时落水,被水流冲走。危机时刻,正和妻子带着一岁多的孩子在附近的周宏博听到呼救,跳入水中救人,最终,落水儿童全部安全获救,周洪博却不幸遇难。记者了解到,周洪博今年32岁,是家中独子。同样听到呼救声的还有30岁的退伍军人。他听到呼声后衣服和鞋子都没来得及脱就跳入水中,向着最远处的孩子游去,此时他的妻子和三岁女儿就在岸边。参与救援的消防员表示,当时水流湍急,水下有不少水草、铁丝,且能见度低,给救援带来了困难。实际上在永定河岸边竖立着多个警示牌,上面就明确写到:永定河上游水库水电站会按照用水计划及汛期调度安排经常性放水放水时间、周期均不固定,严禁在河道内逗留、垂钓、游泳等,这块警示牌离事发地仅不到500米。几个疏忽大意的家长,几个违规下河的孩子,最终导致另一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这样的悲剧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案例二:失去父亲的小孩发生惨叫(导入视频10秒)
  “还有一个大人呢!还有一个大人救小孩!”
  “爸爸。。。。。!!!”
  案例三:远离危险水域 切勿违规野泳(导入视频20秒)
  人员在野外水域溺水的事故屡屡发生。就在上个月,在河北廊坊固安县,一名少年和同伴在水塘中玩水时溺水,同行的孩子施救无果后立即寻求村民帮助并报警,很快消防员抵达现场进行搜救。不幸的是,溺水少年已无生命体征。5月28号,广西梧州市藤县一个孩子在小溪游泳时被河流冲走失联,当地政府、消防、民警立即组成多个搜救小队进行搜救,最终晚上九点多,在事发地下游200米的桥底河边草堆发现了孩子。经现场医务人员检查,所幸孩子无大碍。
  “六不准”:
  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2、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3、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4、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5、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6、不准不会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2、知道危险水域主要有哪些
   河湖、池塘、江水边、深水潭。
  3、明白野外水域为什么危险
  水底状况异常复杂,可能长有水草等植物,容易缠住人的脚;江河岸边有一些延伸、缓冲区域,孩子在此玩耍游泳时,容易滑落到深水区;有些水库、河道底泥松软,人容易陷入泥沼而无法动弹;有的水体表面看似平缓或静止,水下却暗藏旋涡,很容易把人冲走;远离船舶航道。船舶经过时水流太急,易把人吸入船底,造成溺水的悲剧;不宜在水质较差的地段游泳。较差的水质易引发各类疾病,造成身心健康受损。
  警示:私自下河野泳危险,按规守矩保证安全!
  四、踩踏事件起因与带来的严重伤害(导入视频3分14秒)
  2022年10月的一天,一夜醒来,韩国首尔踩踏事故死亡人数已经上升到惊人的156人,其中150人重伤,四名中国公民遇难。这是截止今天上午九点的数据,另外还有七十多人受伤,其中重伤十多人。一个洋节过成了人间地狱,令人痛心,让人惊恐,万分悲哀。
  地点在首尔,据现场目击者称,当时梨泰院站的一条小巷人满为患,走着走着在不知不觉中感觉在坡路的上方有一股推力压下来,下坡方向的人群被开始推倒,紧接着灾难发生了,这是典型的踩踏事件。二零一五年九月发生在沙特阿拉伯麦加朝圣期间的踩踏事故,造成七百五十多人不幸死亡。早年南京莫愁湖公园踩踏事故记忆犹新。
  距离我们地点最近的一次踩踏事故,就是2014年12月上海外滩举办的跨年活动。有人跌倒引发众人摔倒、叠压,致使拥挤踩踏事故发生,造成三十六人死亡、四十九人受伤。韩国踩踏事故也是周末,有超过十万人来到首尔这处事故点聚会,十万人的踩踏事故,死亡一百五十多人,这个比例是相当惊人的,可以想象当时的拥挤程度、惨烈程度。
  这当中的教训有些肯定是通用的,比如组织管理、人流管控、安全配置等等,而有些则需要我们痛定思痛:第一快乐的方式很多种,没节找节很没必要。几乎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韩国都过,已经形成传统,而且韩国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把这些传统的节过好、过热闹已经不错了,而万圣节是西方的洋节,它的起源版本很多,但都跟鬼有关。这么一个节也要过出狂欢的味道,实在是活见鬼;第二需要警惕的是这股洋节风我们国内也有,很多孩子也在大人的引导下过万圣节这样的洋节,应该节制加以管制;第三珍爱生命。告诉家人、告诫自己人多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危险的地方,疫情是这样,灾难也是这样,突如其来、瞬间袭来,脆弱的生命无法抗拒死亡的力量,死亡和下一秒人生真不知道会是哪个先来。150多人,大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的身上还穿着万圣节的服装。他们前一秒在欢笑,后一秒在绝望中发出最后的惨叫。事故虽然发生在韩国,但谁不是父母的孩子,家里的宝贝啊?哪一条生命不是怒放的?所以这种痛是所有人都不愿面对的。唯有一句,珍惜生命,远离洋“劫”,远离疯狂热闹的人群,愿逝者安息,活着珍惜。
  五、人员意外伤害时的紧急救助措施
  导入视频:
  1、遇到踩踏事故怎么办:
  导入视频:
  如果遇到类似的踩踏事故,我们怎么办呢?大家一定要记住以下几点,关键时刻能保命:首先我们还是要强调一点,尽量不要参加这种大规模的活动。人多势必会存在一定的危险。第一,如果遇到密集人群,自己恰好在人流中,那么一定要跟着人群前进的方向和速度向前,不要想着逆行,这是无法做到的,然后保持冷静,找机会撤离;第二,如果能向人流两侧转移,一定要尽量去做,比如找到坚固的掩体躲藏,或者可以向上寻找安全空间,例如爬到更高的地方;第三,要时刻注意脚下不要被绊倒,掉了东西呢,也不要捡,不要忽然停下来,这样会导致被踩伤。我们要知道,后面的人不会因为谁倒地了就停下来;第四,如果一旦倒地,要把身体蜷缩起来,不要迎面朝上,同时要用手护住头部和胸部,这样的姿势可以让我们的胸部有足够的呼吸空间,同时保护好身体的重要器官;第五,要把双手放在身体的前面,就像拳击手那样,这样的姿势不仅可以让我们在人贴人的情况下站得更稳,还有助于获得呼吸空间。那把上面这几条牢记在心中,如果遇到突发状况,沉着冷静的应对,就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伤亡情况的出现。
  同时,做到三要、四不要:
  人流密集的狭小空间,有时存在着致命的风险,一定要谨慎前往。那么一旦已经身处可能,或已经发生踩踏的现场,又应该如何紧急避险呢?来看一下来自应急管理部的提示:可以坚持“三要四不要”。什么是三要呢?第一要逃。如果看到拥挤的情况别去凑热闹,要迅速的离开现场,并且在逃离时不要盲目地跟随周围的人流移动。第二要躲。发觉拥挤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选择安全地点短暂停留避险。第三要稳住。如果您此时已经陷入拥挤的人群之中,一定要先稳住双脚,尽量的靠墙或抓住电线杆等牢固的物体,以稳住身体。
  来看看什么是四不要:一、首先是不呼喊。在拥挤发生时切忌胡乱大喊大叫,这样会加剧人群的恐慌心理。第二点是不逆行。在事故发生时不要逆着人流逃离,这样很危险。第三不要蹲下。拥挤发生时,尽量不要采用体位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钱包、鞋子被挤掉,也不要贸然地弯腰去捡。四、最后一点是保证自己不窒息。在人群拥挤中前进时,您可以用一只手紧握另一只手腕,手肘撑开平放于胸前,微微向前弯腰,形成一定的空间,以保持呼吸通畅。
  警示:踩踏事故酿悲剧,远离聚集享太平。
  (导入视频15秒)
  2、发生交通事故应该怎么办:
  发生事故千万不要“私了”,要就近寻求叔叔阿姨的帮助,及时通知自己的父母或老师,他们的电话号码要牢记!拨打“110”、“122”报警。
  3.掌握人工呼吸救助方法(导入视频15秒):
  捏住病人的鼻子,用自己的口腔包住病人的口腔进行吹气,然后松开病人的鼻子和口腔,让病人自由呼气,另外注意胸外两乳之间按压三十次,人工呼吸两次,一般是三十比二的比例。
  今天《增强日常安全意识,避免过失带来伤害》,从五个方面的内容给大家一个提示,希望能给同学们今后的安全出行和家庭幸福带来帮助。
  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沐浴着新时代党的阳光雨露,享受着美好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要少年立志、童心向党,好好学习,茁壮成长,从小自觉养成日常遵守法规、文明出行的良好习惯,避免过失带来伤害,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成为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才!最后,祝大家:每天高高兴兴来上学,平平安安回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