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校园欺凌 安全伴我成长
市法治报告团 卢鸿燕
  安全是什么?安全是保护人的生命不受损伤。同学们,除了家之外,我们呆的最多的地方是学校,校园安全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没有安全一切将无从谈起。同学相处有愉快时光,也有不和谐音符,发生一些摩擦,甚至争执,在所难免。出现问题一定要正确处理,否则可能引发校园欺凌和暴力,进而威胁到学校和学生的安全。怎样防范校园欺凌和暴力?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听听下面几个故事。
  一、 校园欺凌的故事
  1、“同学相撞”背后竟是校园欺凌
  10岁的聪聪和明明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聪聪学习努力,乐于助人,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喜爱,但却遭到明明的嫉妒。明明要么偷偷藏起的聪聪书本文具,要么在体育课上故意推撞,用篮球击打聪聪,甚至给聪聪起侮辱性绰号,这让聪聪感到很不舒服,但为了搞好同学关系,聪聪选择了忍让。
  这天课间休息,聪聪去厕所扔垃圾,就在转身跑回教室途中,明明从背后“撞到”聪聪,致其摔倒,门牙磕到门把手上。明明告知班主任后,老师及时通知了双方家长。双方母亲立即赶到学校,将聪聪送医院诊治。
  聪聪右侧门牙折断,一颗牙齿隐裂,共计医药费1500元,明明的母亲支付了费用。此后,聪聪因牙齿疼痛、牙龈红肿,又多次去医院就诊,共花费约850元。因聪聪尚未成年,且牙齿条件差,目前只能保守治疗,成年后还要进行牙齿修复。
  聪聪父母认为对方也是孩子,且并非故意为之,故未追究其责任。后来,其他同学告知,是明明紧跟在聪聪后面,故意伸出双手用力推了聪聪后背一把。聪聪出于害怕心理,未及时告知班主任,且忍痛上课。后明明感觉事态严重,主动向班主任说明情况,谎称自己滑倒意外撞倒聪聪,故意隐瞒了事实。聪聪父母很气愤,为此向法院起诉,要求明明及其家长赔偿后续检查费、治疗费等费用。法院经审理后判决明明的父母赔偿聪聪已产生医疗费、交通费、精神损害抚慰金。后续治疗产生的相关费用损失,待费用实际发生后,再行解决。
  同学们想一想,明明的行为是校园欺凌吗?该承担什么后果?明明故意从后面推搡聪聪,致聪聪受伤,这种暴力伤害的形式是校园欺凌的一种,属于肢体欺凌,包括拳打脚踢、推撞、损害受害者的书本衣物、扇耳光、扯头发、抢劫财物等。法律规定,公民人身权利不受侵犯,明明的行为使聪聪人身安全受到侵犯,正常学习生活受到影响,他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学校也要对其管理教育。
  故事2、不该发生的“软暴力”
  (视频:播放电视剧《小舍得》片段)
  电视剧《小舍得》,讲述小学生夏欢欢、米桃等同学的故事。家境优越的欢欢,能歌善舞,但成绩不佳;来自农村的米桃,聪明勤奋,成绩优异。父母和老师对米桃的欣赏和夸赞,让欢欢产心理落差。她开始排斥米桃,体育课的分组跳绳,欢欢拉着其她同学离开不让米桃融入;课间休息,欢欢怂恿同学不和米桃说话,孤立米桃,米桃非常难过。老师张雪儿发现后,严厉批评了这种行为,提醒欢欢要注意自身言行,不可以搞小团体欺负米桃。
  米桃想跟欢欢继续做好朋友,并主动示好,把自己的贴纸送给欢欢,但欢欢冷淡拒绝,走的时候还故意撞了一下米桃。放学的时候,欢欢帮老师发放家长告知书,却故意不给米桃。米桃去找欢欢理论,告诉欢欢不可以欺负她,结果两人发生口角,互相推搡,最后老师制止她们。
  老师告知欢欢父母,事件是欢欢故意不把家长告知书发给米桃引起的,因为欢欢最近对米桃一直不友好。得知欢欢在学校搞欺凌,父母深感问题严重。妈妈对欢欢进行批评教育,要求欢欢必须跟米桃道歉。欢欢认为没错拒绝道歉,妈妈威胁要把她的娃娃扔掉,欢欢才违心地跟父母连夜前往米桃家,没想到还是米桃先开口道歉,而欢欢却不情不愿,这让妈妈特别的生气。
  在老师张雪儿的慢慢开导下,欢欢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向米桃道歉。
  同学们想一想,欢欢搞小团体孤立同学的行为属于校园欺凌吗?她对待米桃的做法对吗?欢欢这种行为属于校园欺凌的另一种形式,称为社交欺凌:包括恶意孤立、拉帮结派、无视别人存在、集体抵制及令其身边没有朋友等。相比暴力伤害的欺凌形式,这种恶意孤立同学的软暴力在同学中出现的更多,也更难发现。会让人产生心理压力,造成精神伤害。同学之间应团结友爱,搞小团体欺凌同学肯定是错的。
  故事3、绰号引发的伤害事件
  9岁的安安上小学三年级,他的性格比较温和,说话轻声细语,以前同学们喊他 “娘娘腔”,加之安安又长了个蒜头鼻,如今班里同学明里暗里叫他 “蒜头”,安安虽然不喜欢,但还是选择了忍让。
  国庆节前夕,学校要组织的演讲比赛,老师在课堂上询问谁愿意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安安和另一名女同学宁宁都举手表示愿意,但同学们却纷纷给女同学宁宁投了票,安安落选了。事后有同学还在背后议论,说“安安自不量力,就这嗓音和长相还想上台演讲,太可笑了!”
  安安回家将这事告知父母,并未引起重视。父母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能否参加学校的演讲无关紧要。父母描淡写地说了句“别当回事,此事就一带而过了。但此事让安安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倍受打击。此后,安安性格越来越内向,再也不肯在人前表现自己,学习成绩也直线下滑。
  这天,课间休息大家在操场玩耍,又有同学叫他“蒜头”,安安忍无可忍,对着喊他绰号同学拳脚相加,随后扭打在一起,安安捡起地上的石头对着同学砸去,正巧砸中头部,经诊断同学系轻微脑震荡,安安的父母赔偿了受伤同学医药费、营养费等费用。
  同学们,校园生活中,像安安这样被同学起外号也是校园欺凌吗?你是觉得安安这种解决方法好吗?
  其实像安安这样被别人起外号、骂两句也叫欺凌,是校园欺凌的第三种形式,这是典型的言语欺凌,还包括威胁、辱骂、恐吓、说难听的话、当众嘲笑等……
  同学相处时取一些不伤大雅中性的绰号,是开玩笑,逗逗乐,如果绰号带侮辱性,取笑别人的长相等,那就是校园欺凌了。
  当被同学称呼绰号时可以采取制止、报告家长老师等办法解决。安安起先一直忍让,当忍无可忍的时候采用过激的暴力手段报复,最终从受害者变成欺凌者,同学受伤,安安也承担了民事赔偿责任,付出了代价,这种以暴制暴的处理方法不是好方法。
  故事4、 网络欺凌不容忽视
  13岁佳佳是初一新生,性格开朗活泼。但因为一个误会,佳佳被同学乐乐误认为是告密者,乐乐联合一些同学开始谩骂侮辱她。诬陷佳佳考试作弊,生活不检点……将佳佳的手机号、家庭住址等隐私、P图恶搞的照片以及诬陷佳佳的不实信息发布到朋友圈和学校贴吧、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佳佳收大量不明真相网友谩骂,指责其是“渣女”,佳佳不堪其扰,开始吃不下东西,睡不着觉,害怕去学校,经诊断患了轻度抑郁症,最后乘家人不备跳楼自杀,幸好及时发现,并未酿成悲剧。最终在母亲的帮助下,她选择了报警。
  民警对乐乐进行了惩处,要求他删除发布的有关佳佳的不良信息,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责令他父母严加管教。
  同学们,乐乐行为算校园欺凌吗?因为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就在可以在网络上肆意妄为?
  网络给我们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使同学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是你发泄的场所,如果在网络上发表不实信息,特别是诋毁他人名誉权的言论,对他人身心健康造成了伤害,就是网络欺凌,这是校园欺凌的第四种形式。包括在网络上散布、发表不实信息,贬低别人,以及把对受害人不利的言论、受害人的隐私、打骂受害人、恶搞受害人的照片等上传至网络等。
  乐乐因为与佳佳有矛盾就通过网络网暴佳佳,造成佳佳抑郁自杀的严重后果,他的行为涉嫌违法,应受承担民事责任,删除发布的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很明显故事中行为都是校园欺凌。那同学们可能要问校园欺凌是怎么定义的?校园欺凌也称校园暴力,《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校园欺凌正式定在义为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校园欺凌,除了肢体上的伤害,言语暴力、网络暴力以及孤立同学等社交关系暴力也都是欺凌。
  二、校园欺凌付出的代价
  发生校园欺凌的会让同学们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被欺凌者来说,基本人权遭到侵害的,造成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使人自卑、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更为严重的出现精神疾病、自杀等;对学校而言,“污染”学校的教学环境,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学校的管理受到影响。作为欺凌者他要付出的什么代价呢?因为是学生,年龄小,就可以不承担后果吗?当然不是。首先接受教育惩戒。学生实施打架、骂人、强行索要钱物等欺凌行为,轻者被老师点名批评、要求赔礼道歉、口头或书面检讨,再者是接受德育老师训导、校规校纪教育,重者学校会给予警告、记过等处分,学校还会告知家长要求严加管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未成年学生实施的严重不良行为涉及殴打、辱骂、恐吓、强行索要财物等学生欺凌行为,情节轻微,学校采取管教措施,予以训导;要求遵守特定的行为规范等;情节严重,公安机关进行矫治教育,予以训诫;责令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必要时送入专门学校接受专门教育。其次追究行政责任:校园欺凌多数都是殴打、虐待等方式,有些欺凌程度较弱,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可能会受到治安处罚,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欺凌者如果年满十四周岁,有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人身体等校园欺凌行为,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派出所会应地做出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措施;如果是不满十四周岁小学生,也会责令监护人严加管教。第三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故意殴打他人,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以威胁、恐吓等手段抢走别人现金财物,还可能演变成抢劫罪,如果纠集很多人互相打斗,就有可能构成聚众斗殴罪。构成犯罪就要负刑事责任,就要进监狱。故事中的明明,如果他的年龄达到刑事责任年龄16周岁,那么他故意推倒聪聪的行为,可能构成故事伤害罪,除了赔钱,还要要承担刑事责任。同样故事中的乐乐网暴佳佳,造成佳佳郁郁自杀的后果,如果达到刑事责任年龄16周岁,不仅承担赔偿责任,还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承担刑事责任。有的同学会有一种误解,认为年龄小就一概不负刑事责任。对于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有明确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就和成年人一样,刑法规定的所有犯罪,都要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也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两种特别严重的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的,经最高检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两种特别严重的犯罪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第四追究民事责任。
  同学们也许会说,我是未满12周岁小学生,不会承担刑事和行政责任,但是民事责任你躲不了,要赔偿受害人医药费等经济损失。同学是不是没钱啊?那是不是就不用赔偿了呢?
  当然不是,欺凌行为给对方造成了损害,本人或者家长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如果有自己的财产,可以从本人财产中支付,不足的部分,可由其父母承担,如果没有自己的财产,全部其父母承担。欺凌者最终是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不会因为你年龄小就纵容你。10岁明明和9岁的安安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的行为导致同学受伤,他们没有自己的钱和财产,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就要拿一笔钱赔偿同学。因为自己一时的错误行为,不仅给被欺凌者造成的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还让自己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害人害己,是不是很不值得啊。
  三、防范校园欺凌策略
  保障校园安全需要同学们共同努力,保障校园安全要从防范校园欺凌开始。首先,不做可恶的欺凌者,一是学会控制自己情绪,有的同学脾气暴躁,容易情绪激动,往往因为一些小摩擦引起吵架甚至打架斗殴,严重的造死伤的后果。要找到情绪宣泄正当出口,不能通过暴力手段。二是增强遵纪法守法意识。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律规范自己行为。有的同学实施欺凌行后,还自己找借口,说是开玩笑啊,或是别人怂恿自己做的。但只要你的行为违法违纪,你就要承担责任。三是不去结交不良朋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的同学结交了品行不好的朋友,受到不良影响才实施欺凌或暴力行为,所以交友要谨慎,多交益友远离损友。四是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做人要正直、善良,与人为善,想一想,如果欺凌发生在你身上你愿意吗?难过吗?其次,不做冷漠的附和者。附和者就是那些观望叫好,煽风点火,拍照、拍视频羞辱受害者的人,附和者可能不构成犯罪,但是要受到道德的谴责。友情可贵,当朝夕相处的同学受到欺负的时候,不去阻拦制止,不为他们提供帮助,反而在一旁看热闹,这是非常冷漠的,是交不到朋友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友情,善待同学,不做附和者。第三,不做软弱的受害者。不要随身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显贵露富。小心上放学和课间休息等欺凌的易发时段,留神校园内的卫生间、围墙边等欺凌易发地点,前往偏僻场所尽量结伴同行。和同学要友好相处,礼貌待人不讲粗话,宽容、理性、平和地解决矛盾,规避无谓冲突。第四,要做勇敢的保护者。扮演保护者是难能可贵的,其他同学遭受校园欺凌,要机智勇敢地斗争反抗,在保护好自己生命健康的同时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权利不受侵害。
  校园是文明的殿堂,是大家汲取知识、播撒友谊的地方,同学们在这里要学会尊重他人、友好相处,要学会宽容待人,正确处理同学间的小矛盾,积极营造团结向上、互助友爱、安全和谐的校园氛围。
  互动问答
  1、同学们,你们如何理解校园欺凌的?遭遇校园欺凌你们会如何应对?
  校园欺凌也称校园暴力,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除了肢体上的伤害,言语暴力、网络暴力以及孤立同学等社交关系暴力也都是欺凌。
  做到:
  一、义正辞严教育制止。当受到欺凌时,要坚定自信,不卑不亢地反抗,义正辞严大声正告对方,提醒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如果欺凌继续,可以进行适当自卫,震慑欺凌者。
  二、冷静应对摆脱险境。当欺凌者人多势众、来势汹汹时,要沉着冷静,灵活求救,想办法缓和气氛, 找话题拖延时间,寻机跑开或者通过大声呼喊、打电话、递字条等适当办法发出信号,以求老师、家长、警察及路人前来解救。
  三、人身安全至关重要。当伤害过大,无法逃离或寻求施救时,则在保护好头部、心脏等重要身体部位的同时,在能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大声呼喊求救。
  四、理直气壮依法维权。遭遇欺凌后,一定要第一时间向老师家长如实报告,必要时向警察报案。如果人身伤害和财产受到严重侵害,可以寻求法律帮助,通过法律途径追究欺凌者法律责任或者要求赔偿损失。
  2、小学生实施校园欺凌和暴力,要承担什么后果?
  一、教育惩戒。小学生实施校园欺凌会受到老师家长责罚,校规校纪的处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未成年学生有殴打、辱骂、恐吓、强行索要财物等学生欺凌行为,情节轻微的,可以由学校依法采取相应的管理教育措施,包括予以训导;要求遵守特定的行为规范等;实施殴打、辱骂、恐吓、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等校园欺凌行为,情节严重者,公安机关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矫治教育措施,包括予以训诫;责令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责令具结悔过等。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必要时送入专门学校接受专门教育。
  二、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所以小学生实施校园欺凌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要承担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3、校园欺凌给校园安全带来了哪些隐患?你们希望学校怎么处理?
  一、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首先造成身体伤害。受害者肢体受到打击,留下伤痕甚至会造成残疾,严重的还会失去生命,由于受伤治疗,迫使学习中断,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其次造成心理伤害,受害者心灵遭受打击,缺乏自信,自卑内向,影响健康性格形成。甚至畏惧学校,产生厌学情绪,最终辍学,影响终生。
  二、对学校造成不良影响。污染学校的教学环境,导致其他的学生缺乏基本的安全感。校园欺凌使校园正常秩序受到破坏,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困难,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对社会造成不好影响。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消息传播的速度大大提升,校园欺凌给社会带来了消极影响。学生对校园欺凌心生恐惧,家长担心孩子会受到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不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学校如何防控校园欺凌,未保法有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
  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