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身网络安全意识,增强网络风险防御能力
市法治报告团 马健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大量的网络安全问题开始出现,利用网络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屡见不鲜。例如多平台发生的引诱青少年打赏主播事件、诱骗青少年信奉拜金主义进行校园贷款事件,以及宣扬校园暴力、人肉搜索、网络暴力事件、网络诈骗事件等,这些恶性事件都在毒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无数难以挽回的损失。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网络安全逐渐成为社会一大热点问题,也一次次的为社会敲响了警钟。
  一、青少年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
  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网络使用技能偏低、手机游戏偏好明显、是非辨别能力较差、自控能力不足、容易跟风模仿等特点,在如此高普及率和高曝光率的网络环境下,如果青少年缺乏对于网络及网络空间的正确监管与引导,就极易遭受来自网络的不法侵害,养成有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不良习惯,对青少年日后的个人成长以及国家长远的进步都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目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不具备或拥有较少的网络安全常识。
  1、随意下载安装网络上的应用程序,浏览陌生网站、违法网站、不健康网站,观看违法、低俗、色情视频,容易受到不法侵害。
  警示案例。15岁的小朵在某社交平台认识了一位名为“阳光少年”的网友。他们喜欢玩一样的游戏、看一样的漫画,小朵觉得他比爸妈更关心、更懂自己。渐渐地,小朵陷入自以为是的“网恋”陷阱,无时无刻期待着、等待着“阳光少年”和她聊天,听她倾诉,给她买漫画书。进而“阳光少年”开始一次次以“爱”之名 ,要求小朵发送裸照。两周后,“阳光少年”变本加厉,开始诱骗小朵裸聊,甚至以在网上散布小朵的裸照和视频为威胁,要求小朵与其发生性关系。小朵求助父母并在父母陪同下到派出所报警,这位“阳光少年”才露出本来面目——竟是36岁的猥琐大叔,也终因猥亵儿童罪受到法律的制裁。
  2、轻易相信网络上“好友”的花言巧语,易被诈骗,造成经济损失,甚至触犯法律。
  警示案例。17岁的小羽高中毕业后考上一所职业学校,她想着利用暑假找一份工作,挣一点学费,为辛苦的父亲减轻点负担。经朋友介绍,小羽很快就找到了一份代叫网约车的工作,被朋友拉进了一个打车微信群。小羽每天在微信群里发送网约车接单业务广告,帮助乘客联系朋友打车,打车成功后再把司机电话和车牌号发给乘客,完成订单后收取乘客费用,从中抽取10元后再把剩余车款转给朋友,由朋友处理打车结账事务。但小羽知道,实际上朋友并未将车款支付给司机。小羽等人的行为造成网约车公司损失六万余元,最终,小羽等人因涉嫌诈骗罪被抓获。
  不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包括“附近的人”),尽量不与陌生人在网上聊天;对“网友”的无理要求要果断拒绝;坚决不与陌生网友见面;如果遭遇“网友”侵害,不管在网上还是现实中,都要保持冷静,机智应对。
  (二)网络安全意识差。
  1、没有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隔很长时间才会查杀病毒,在网站保存密码及个人数据,在网络上随意透露自己及家人的个人信息。
  警示案例。高中生小王在暑假期间接到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链接,称他获得了一直在玩的某款知名游戏的抽奖机会,100%中奖。小王点击链接后,果然显示中奖,价值2980元的稀有装备实物手伴一套,中奖24小时内与客服联系领奖,过时视为自动放弃。小王立即拨打客服电话,客服称其为该知名游戏的官方客服,小王只需要支付个人所得税、保价费、奖品邮寄费等合计300元,即可获取。小王向指定账户转账后,客服承诺2个工作日内通过顺丰快递寄出。然而数天过去,小王并未收到奖品,再联系此前的客服,已再无回应。后经查询得知,该知名游戏从未举办过此类抽奖活动,小王个人信息的泄露,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对APP进行过度授权、网络分享、网络消费中的疏忽都有可能泄露我们的个人信息。不随意在网络上填写个人信息,不点击、扫描来路不明的链接或二维码;尽量不在公共场所登陆个人账号;注意手机APP权限管理;网络分享和购物时要谨慎,票据、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应及时销毁或抹去。
  2、社交网站账号、游戏账号、微信、QQ等,使用管理不够谨慎,容易被非法入侵者利用。
  警示案例。高中生小李在网上认识一个朋友,提出以每天500元人民币的价格租用小李的微信账号。小李虽然心有疑虑,但是想到微信账号除了绑定了妈妈的手机号之外,没有绑定任何银行卡,也没有存储的零钱,应该不会有危险,还能挣钱买新皮肤,于是将微信账号、密码告知该朋友。朋友如约付给小李租金,也让小李更加放心地出租着账号。直到有一天,小李的妈妈猛然发现自己银行账号中的3万元钱不翼而飞,而小李的微信账号、游戏账号全部显示“账户或密码错误”无法登录。原来,小李的微信账号和游戏账号都绑定的是妈妈的手机号,不法分子掌握了手机号及相关个人信息后,使用非法手段获取并篡改了银行卡账户,转走了卡上的全部余额。就这样,小李出租微信账号谋利的行为,反而让自己和家人损失惨重。
  (三)过于依赖网络。
  1、沉迷网络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为了自尊、荣誉,做出违法行为,崇拜所谓“黑客”,不惜以身试法。
  警示案例。小杜和小林是某职高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疫情居家学习期间浏览了一篇倒卖网络账号的“黑客教程”,在“教程”的指引下,二人从一名网友处获取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信息、手机号码,并利用上述信息盗取并修改上万组网络实名认证账户,后以每组20元至25元不等的价格公开出售,非法获利二十余万元。本案中,小杜和小林涉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该名网友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最终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学会辨别网络上有害的、不属实的信息,更不能编造和传播谣言。文明上网,不做“施暴者”。如果自己遭遇到网络暴力时,要及时告知父母、老师,采用合法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虚拟的世界中同样要知法守法。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切勿采取非法方式获取不义之财。做阳光成长的网络技术达人。
  2、上网成隐,不可控制的长时间使用电脑或上网游览网页,经常熬夜上网,网瘾日益严重。
  警示案例。21岁的林某,初中和高中都就读于重点学校,成绩很好,自从在高中时掉进了网络游戏的深渊起,本来可以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一本的他,只压线考上外地的二本。上大学期间,脱离了父母和老师的管理束缚,就终日沉浸在电脑前,无心学业,只玩网游,最终不得不中途退学。之后发展到没钱上网竟偷拿家里的首饰等物品变卖。在父亲病情非常危险,医院两次下达病危通知书,两次开颅手术的情况下,他竟然不闻不问,天天上网,甚至离家出走了……网络游戏已经让他失去亲情,脱离了社会,无法自拔。
  二、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要切实加强青少年网络教育素养,引导青少年理性文明的网络行为,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相关单位要主动对网络安全进行宣传,在人员密集场所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同时开展网络安全进校园活动,向学校师生讲解网络安全防范常识、网贷防骗知识、网络防骗技能等,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水平。
  (二)加强青少年网络行为规范。
  通过法制教育来提高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任务。要做好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特别是要针对网上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其在网上的自护能力。如利用网络优势,开通青少年法律网站,聘请法律专业人士,通过各种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法制宣传,就上网的法律问题办讲座,出版青少年网上法律手册等,同时加强其网上安全意识。新闻媒体也要加大青少年法律知识的宣传及普及工作,要让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要营造积极、良好的网络行为氛围,号召青少年以实际行动实践《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争做文明网民。
  (三)加大对网络安全的防控力度。
  近几年来,国家为促进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学校、平台、社会、政府等各方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责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互联网平台应当严格遵守第七十四条的规定:“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此外,由于利益的驱动,真正严格执行的网吧并不多,因此,必须规范网吧从业行为,电信、公安和文化部门要齐抓共管,对违反规定的,从严从重处罚。青少年也要充分了解这些法律、法规,以法律为准绳规范网络行为,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净化网络环境   维护青少年网络安全
  提高安全意识   增强网络风险防御能力